房地产行业
商贸贸易
建筑建材
现代服务
生物医药
金融行业
文化产业
电子商务
制造行业
互联网行业
三、企业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一)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二)用于交际应酬;(三)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四)用于股息分配;(五)用于对外捐赠;(六)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考虑到《许可协议》约定了“包税条款”且其合同价款为不含税金额,A公司按照10%的预提所得税率倒算出该笔特许权使用费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万美元(9,000÷(1-10%)),并据此向其所在地C税局申报解缴了1,000万美元(10,000×10%)的预提所得税。之后,A公司在其年度汇算清缴中,将该笔特许权使用费9,000万美元及相应预提所得税款1,000万美元予以税前列支。
在发现A公司的上述税务处理后,C税局认为1,000万美元的预提所得税款不得用于税前列支,应相应调增A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主要理由是:一、《许可协议》所约定的特许权使用费金额为9,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的预提所得税不构成合同价款的组成部分;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可以税前列支的税金不包括企业所得税,1,000万美元的预提所得税自然不属于可税前列支的税金范畴;三、该笔预提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为B公司,与A公司所取得收入不存在关联性。
A公司对C税局的观点持不同意见,表示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理应将其实际承担的1,000万美元预提所得税包含在内。由于该份《许可协议》的合同期限为十年,若特许权使用费的相应预提所得税均不能税前扣除,每年度将持续给A公司造成250万美元的税务成本损失。
在税收实践中,“包税条款”的安排并不少见,A公司的上述税前列支争议事项同样也是征纳双方很容易持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热点问题。判断A公司实际承担的该笔预提所得税款可否税前列支,在我国企业所得税体系的税前列支机制下,可以由基本原则及细化规定、由面及点地进行分析判定:现行税收规则概括性地明确了企业进行税前列支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具体化地明确了企业某些特定类型支出税前列支的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A公司就支付B公司特许权使用费所扣缴的预提所得税款是符合税前列支的三大基本原则的。从真实性的角度,A公司按照《许可协议》的约定代B公司向C税局缴纳该笔预提所得税,该项支出已经真实、实际地发生;从关联性的角度,A公司取得该项专利排他性许可使用权的目的是将其投入到生产制造活动当中,而A公司所承担的预提所得税成本是交易双方在《许可协议》中达成的商业条件,实质上构成A公司向B公司支付对价的一部分(从经济实质来看,现在的“包税条款”与A公司承担10,000美元特许权使用费但由B公司自行承担预提所得税的约定是一致的),自然与其业务收入存在关联性;从合理性的角度,此类“包税条款”在商业交易中十分常见,在本案中,作为境外公司B公司对该项交易的中国企业纳税压力成本并不熟悉、了解,而《许可协议》中关于“包税条款”的约定则可排除该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确保B公司从A公司收取的年度特许权使用费即9,000万美元,该种安排是具有商业合理性的。据此,A公司所承担的该笔预提所得税应属于符合真实性、关联性和合理性的支出。
其中,C税局提出不得税前列支的第三点理由,即该笔预提所得税系B公司的所得企业纳税压力而与A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无关,是对关联性的误读。税法明确了该项所得的纳税义务人为B公司,但并不影响在民商法层面上A公司和B公司可以自由约定相应企业纳税压力由哪一方实际承担。因此,相关所得的纳税义务人为B公司并不影响A公司实际承担的这部分税款与其业务收入密切相关的判断。
当然,从税收征管的角度,企业需要留存相关税前扣除凭证以证明其相关支出系实际、真实发生的、与取得收入相关的支出。《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以下简称“28号文”)则明确,税前扣除凭证需遵循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的原则,实际上更多是借鉴了诉讼法中的证据三性要求。
事实上,A公司与B公司签署的《许可协议》和A公司代扣代缴的完税凭证等相关资料均可完整构成该笔预提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凭证。
其中,C税局提出不得税前列支的第一点理由,即《许可协议》约定的合同价款为9,000万美元并未包含该1,000万美元的预提所得税款,是对《许可协议》的简单机械解读。在确定A公司的实际支出时,不能单纯以《许可协议》上所载的合同价款金额9,000万美元为限,需完整考虑“包税条款”要求A公司承担一切相关中国企业纳税压力的合同安排,而相关中国企业纳税压力的金额则可以通过该笔预提所得税的完税凭证进行反映和证明。其实,这与确定该项交易活动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对该9,000万美元的特许权使用费进行倒算的逻辑是一致的。
除了税前列支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理性三大基本原则的要求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相关规定进一步对特定企业支出能否进行税前列支、税前列支的限额等进行了细化规定。比如,股息红利、罚款、税收滞纳金等不得税前列支,公益性捐赠、业务招待费、广宣费用等存在年度税前列支的比例限制等。
C税局提出不得税前的第二点理由,即是企业所得税款不得用于税前列支的禁止性规定,这其实是对有关法律规定的误读。
铜仁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铜仁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
税收优惠政策
增值税
税收优惠政策
个人所得税
税收优惠政策
提交成功
税务客服会在1-2小时内联系您,
请您保持电话畅通!
×
招商引资,入驻园区,享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贵公司是什么行业呢?
方便的话,建议您留下联系方式,电话沟通对接更顺畅呢~
稍后再说
马上咨询